我国自然保护地卫星遥感监测实现天、空、地全覆盖 有效支撑监管


发布时间:2020-07-14 06:00:42 您是第 位浏览者


自然保护地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是大自然的瑰宝和美丽中国的象征。作为国家生态保护监管的主要技术支持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利用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监测工作,有效支撑着自然保护地监管,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监测范围不断扩展,有效支撑自然保护地监管

2009年卫星中心成立之初,就开始肩负起了自然保护地遥感监管的职责。

“刚开始,遥感监测手段主要应用到自然保护区晋升方面,为自然保护区评审提供技术支撑,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卫星中心自然生态遥感部博士刘晓曼介绍说。

“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监测技术手段的日益发展进步,我们逐步将业务扩展到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的各方面,包括针对领导批示、环保约谈、群众举报、媒体曝光、专项监督检查等专项遥感监测。”谈到如今的工作,卫星中心自然生态遥感部博士肖如林告诉记者。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地遥感监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浅到深、从被动到主动、从应急到定期的蓬勃发展,如今已成为生态环境部生态遥感监测业务化程度最高、开展范围最广、业务量最大的“品牌业务”和“拳头产品”,形成了自然保护地疑似问题线索“遥感发现——地面核查——监督执法”的主动发现监管体系。

截至2020年5月,卫星中心自然生态遥感部共上报自然保护地监测相关研究报告200余份,在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显著。

“我们开展的8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次省级自然保护区、1次国家公园、1次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累计发现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疑似问题线索94万多条。”卫星中心自然生态遥感部博士付卓说。

这些疑似问题线索直接支撑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及“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重大任务的线索筛选和证据锁定。例如,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卫星中心自然生态遥感部根据现场工作需求,开展了张掖黑河湿地、甘肃祁连山、甘肃敦煌阳关、湖南洞庭湖、海南青皮林等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提供了有力支撑。

利用新技术,提升自然保护地监管支撑能力

“今年,我们需开展6个批次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每个批次平均约500个保护地,累计处理约300万平方公里的遥感影像数据,实现数万条人类活动线索的发现、下发核查、上传更新等。”细数今年的工作,卫星中心自然生态遥感部的闻瑞红和王雪峰一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为增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现代化、科技化和精细化水平,2012年以来,卫星中心自然生态遥感部不断探索加强信息化能力建设,更高效便捷地实现天地协同,更好地服务于自然保护地监管。

2012年,卫星中心自然生态遥感部组织研发了适用于平板电脑的“自然保护区移动核查执法系统”,在原环境保护部执法局2013年和2014年组织开展的自然保护区执法、生态司2015年组织的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和检查、六大督察局2013年和2014年开展的专项自然保护区督查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执法和实地核查的效率。

2017年,生态环境部牵头组织开展了“绿盾201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强化了自然保护地监管。随着“绿盾”专项行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对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一体化监管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此,自2018开始,卫星中心为进一步满足自然保护地监管需求,逐步开始了自然保护地监管信息化能力建设方面的布局,致力于综合运用3S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立服务于自然保护地监管执法,综合信息化、覆盖全面化、高效便捷化、协同一体化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

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文正式启用自然保护地监管系统。“这个系统研发了近两年的时间,今年5月正式启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用户已经超过1400多人,包括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等单位。”卫星中心自然生态遥感部孙阳阳自豪地介绍说。

这一套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支持便捷、高效、规范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数据下发、逐级核查填报、抽样巡查、专项督察等全过程监管链条以及人类活动信息的台账化管理维护与多维展示分析,初步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系统”和“监测与监管协同、国家与地方协同、天空地协同”的“三统一”、多协同、全过程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目标,为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面对新责任,完善自然保护地监管体系建设

随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卫星中心也在进一步为推进自然保护地天地协同监管体系建设和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能力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在监管技术体系方面,将充分发挥“天基”卫星遥感、“空基”无人机遥感以及“地基”的定位观测、地面调查等各种技术手段优势,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的自然保护地监测监管网络体系,形成“全方位的监测监管一张网”,提升自然保护地监测监管能力,实现自然保护地全方位监测监管。

在监管业务领域方面,将逐步从人类活动监管拓展到综合评估、诊断、预测预警等业务领域,构建自然保护地监管的“全链条的业务版图”,实现自然保护地全链条监管。

“特别是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形成自然保护地监管、评估、诊断和预测预警能力,全面掌握人类活动的类别、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评估、诊断、预警其生态影响和潜在风险,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卫星中心自然生态遥感部侯静介绍说。

面对新职责、新使命和新要求,自然保护地监管业务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今后一段时间,将是自然保护地监管业务的质量提升期和技术转型期,自然生态遥感部将重点推动监管业务由自然保护区监管向自然保护地监管的拓展、由人类活动监管向生态系统全要素监管的拓展、由传统数据处理技术向大数据协同分析技术的转型。

同时,卫星中心将建立自然保护地业务化运行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形成分工协同、上下联动、互联互通的业务化运行机制,为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执法提供全方位的基础支撑。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

关注我们

相关展会